《六国论》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,其文纵横恣肆,气势逼人,锐不可当,往往使读者有心潮澎湃之感。在默写时,以下句子因其深刻的含义或精妙的表达而常被考察。
1. 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”这句话开门见山,直接提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,即在于它们用土地贿赂秦国。
2. “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”进一步阐释了贿赂秦国的后果,指出这是导致六国破灭的必然道路。
3. “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,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”这里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,强调了即使是没有直接贿赂秦国的国家,也因为其他国家的贿赂而失去了强大的支援,最终难以自保。
4. “故曰:弊在赂秦也!”再次重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,强调了贿赂秦国的危害性。
5. 在论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时,文中写道:“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与嬴而不助五国也。”指出齐国虽然没有直接贿赂秦国,但却因为与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,最终也难免灭亡的命运。
6. 对于燕赵两国的抗争精神,文中给予了高度评价:“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”强调了它们坚持正义、不屈服于秦国的精神。
7. 然而,燕赵两国的结局并不好,文中写道:“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赵尝五战于秦,二败而三胜。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,惜其用武而不终也。”这里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,说明了燕赵两国虽然有过抗争,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。
8. 在论述完六国灭亡的原因后,作者以假设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: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,齐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,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,或未易量。”这意味着,如果六国能够珍惜自己的土地、保持团结、不轻易放弃抗争,那么它们与秦国的胜负之数、存亡之理或许还难以预料。
9. 最后,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兴亡得失,得出了结论:“呜呼!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,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”强调了如果六国能够珍惜人才、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话,那么秦国的统一大业或许就会受到阻碍。同时,这也暗含了对当时北宋王朝统治者的讽谏之意。
《六国论》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而且其深刻的政治见解也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默写时,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常考句子,理解它们的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,从而更好地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和精髓。同时,通过默写这些句子,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,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。